杨翊杰,1983、1996、2000届厦大校友。
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学系,199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MBA中心,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通过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曾任豪盛(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上海知亦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翊杰曾笑称,自己可能是“律师界最好的会计师和建筑工程师,建筑界最好的会计师和律师,会计界最好的建筑工程师和律师。”从物理到工程、经济,再到法律,他职业发展涉猎领域极广,在环境中随遇而安,在前行时踏踏实实,最终得以厚积薄发。
自学提升自我,上下求索止于至善
1983年,杨翊杰从物理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天津铁道部工厂。因为南北生活方式的差异,他在1985年选择回到了福建省华侨无线电厂,后来因无线电厂经营日渐衰颓而被迫辞职。之后,他进入泉州市投资开发公司(后改名为泉州市经济开发公司),从驻扎工地开始刻苦奋斗,从普通员工一直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在泉州市经济开发公司的13年,杨翊杰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做的都是迎难而上的工作,他却都能从零开始,砌成一道道坚实的高墙。这也是他职业技能高速发展的时期,先后拿到了注册律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和监理工程师资格证。在工地驻扎监管工程项目时,杨翊杰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工程建设知识,并在后来97年通过了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他从工地回到公司总部,负责处理公司的债权债务,其中涉及到了大量法律问题,杨翊杰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法律,93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再后来,杨翊杰进入管理层,分管财务工作,又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攻读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1年7月,杨翊杰受邀参与创建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这一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企业,任副总裁。任职期间,他同时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公司发展步入正轨,他选择进入一家律所工作,深耕自己熟悉的建筑、法律、经济财务等专业领域,并在2016年带领团队创办上海知亦行律师事务所,专注于建筑类纠纷以及金融法律业务。
他一路以自学充实自我,力求尽善,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兼顾工作与读书,同时在不同行业中游刃有余。“其实当书读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在他看来,律师、会计和监理工程也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监理工程需掌握“三个控制一个管理”,时间进度控制、造价控制、质量控制和合同管理,其中造价控制涉及财务问题,合同管理则是律师的老本行;律师要了解的经济法和会计师要掌握的税务审计,也有其相似之处。
杨翊杰坚信,学习不止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哪怕有些看似无关无用的杂事,只要认真学、努力做好,将来都会有所收获与回报,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经常同时需要不同的学科的专业知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校庆期间杨翊杰校友在物理大楼前合影(左起依次为李书平书记、杨翊杰校友和张文生老师)
回顾校园生活,铭记奋斗谱写青春
杨翊杰和厦门大学之缘始于家学。他的母亲毕业于厦大财经系,二舅在厦大生物系工作,三舅毕业于厦大化学系,全家都有深厚的厦大情节。杨翊杰在中学阶段就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成绩显著,在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于1979年报考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回想在物理系读书的经历,杨翊杰说,那段时间正好是自己从不懂事到懂事的阶段,刚来的时候才16岁,毕业的时候也才20岁。当被问到“如果重新来一次,大学还会报考物理专业吗?”杨翊杰笑着说,可能不一定敢读物理了。他的同学们都十分优秀,身边高手如云,学风也非常刻苦。后来他的很多同学都留校任教,比如张志鹏、朱梓忠、柳清伙等。他至今仍对许多老师留有深刻的印象,比如叶壬癸老师,在大冬天也穿着短衣短裤;后来创建了美亚柏科的刘祥南老师,是他的班主任;赖虹凯老师则当过他的辅导员,当年他们都是亲切随和的年轻老师。转眼已过了将近四十年,谈起校园里的那些人与事,杨翊杰脑海中的记忆依旧鲜活如昨日。
虽然后来从事的工作并不是最初所学的专业,但他在这个阶段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逻辑思维方式,这也是让他受益终生的宝贵收获。他半开玩笑地说:“以物理系的底子,物理这么难学的东西你都学得来,还有什么学不来呢!”

杨翊杰校友参观物理大楼CUPT创新实验室并留影
明志方知选择,自强不息创造价值
在杨翊杰看来,学一些实实在在的、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是在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除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对于创业的态度,杨翊杰是审慎的。他提及,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也各有所长,创业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新人创业之前应先思考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凭借什么能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好先到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积累足够的优势后再考虑创业,工作的选择则取决于自己未来的目标。如果未来想要创业,或许适合到小公司历练几年,接触的工作面较广,有助于弄清楚整个公司的运转模式;若想做科研研发,大公司则更具备条件。“人生要有方向才能知道要去哪里,要如何选择。”
在杨翊杰的办公室挂着一副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厦大老校友、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先生和杨翊杰的导师、原厦大党委书记吴宣恭教授都为他写过这句题词,这也是他人生态度的写照。他深情地说:“我在厦大读了本科、硕士、博士,一路的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厦大。人生的基础和所有专业的积累都是从厦大开始的,可以说没有厦大就没有我的今天。”杨翊杰也用数十年的精益求精与踏实奋斗诠释了校训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卢嘉锡先生为杨翊杰题词

吴宣恭教授为杨翊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