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

厦大物理百年|我的好老师:承风万里,寻光向北——记康俊勇教授

发布时间:2021-12-24 09:15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康俊勇,出生于1960年。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工科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晶体生长及其特性表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过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等数十项研究。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研发了首台强磁场晶体生长、纳米级空间分辨率应变和电荷测试、原位纳米结构综合测试等设备。在表面等离子激元深紫外光子学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研发、低维晶格及其耦合诱导的半导体新功能及应用等领域取得多项开拓性研究成果。建立了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半导体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多重实验条件,被誉为“厦门大学实验物理奠基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奖项荣誉。

承风万里,寻光向北

               ——记康俊勇教授

蔡端俊


科学研究就是一条追寻真理的跋涉之路,而半导体发光领域则不断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对于厦大半导体学科来说,这条寻光之路更是充满了辉煌与坎坷。披荆以为路,采珠显睿哲,这里不得不提起点亮厦大半导体之光的物理学教授康俊勇老师。

康教授出生在厦门一个闻名遐迩的中医世家。康教授虽未像父亲和兄长一样走上从医济世之路,但却在物理科学和半导体科学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他经历了动荡年代而痴心向学,作为刚恢复高考不久的1978级大学生,锲而不舍、克服万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物理学系就读。大学毕业后进入国营8472工厂工作,他发挥所长努力研制新型打印机电源的同时,渴望进一步深造的巨大动力,支撑着他夙兴夜寐、力争上游,再次通过研究生考试重新回到物理系学习。从此,他便一往无前地踏上了半导体研究的漫漫征途。

作为康老师的本科论文学生、硕士生和第一位博士生,我亲眼目睹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始终如一的老物理人的风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大四时选修他开设的发光物理课程,他常常很讲究地穿着洋气的小西装来授课,当时他所讲授的内容和涉及的半导体知识都是比较前沿和新颖的课题。偶尔康老师还会带来半导体样品实物或者晶体原子球棒模型让大家摆弄。记得在介绍碳60时,他还让大家冲破思维惯性枷锁,大胆尝试能否创造出从未发现过的全新碳球结构,极其有趣。康老师常常介绍许多国际上如日本、美国的最新研究进展,描绘在日本求学时搭建材料生长设备的生动经历,特别受到学生喜爱。尤其他谈到氮化物半导体时,深情地叙述它那神奇的特性和奇异的超亮发光的故事,令我们更是大开眼界,闻如奇谈。如今想来,当时康老师所描绘的美景其实正是他一生的向往和追寻,不断奋力拨开浓云密雾朝向那抹半导体奇妙的光亮走去。

记得刚进入本科毕业设计并保送成为康老师的硕士生时,康老师把我们带到他的办公室,和我们讨论今后的研究方向。他建议我们可以做实验物理的工作,也可以选择做模拟计算的工作,并征求我们各自的兴趣。同时,跟我们强调理论计算和微观物理的重要性,建议我们可以在研究生初期,在修习繁重的“高等量子力学”“群论”等专业课之余,将课余时间化整为零,先做一些理论物理和计算物理的课题,通过计算机工作站和软件的计算模拟实验,研究结构材料的电子结构特性,并借此提升我们对半导体材料微观性质的深层思考,为将来进一步进入实验阶段工作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于是,我们便先从第一性原理的材料模型构建、能带结构的模拟计算开展研究。还记得刚开始时,连最简单的面心立方结构的原胞模型,都折腾了好几周,现在想来是十分可笑的。就这么简单的模型还不断地去找康老师讨论,有时还对结构的理解进行争论,但康老师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我们深入讨论,从来没有因为问题的幼稚而生气。

就这样,直至后来转入实验上的材料合成、样品的表征观测,再进一步和理论模拟交叉结合的形成了多管齐下、多角度切入的研究模式。该模式也一直在康老师的研究组的研究生培养中,传承下去,成为非常重要而有特色的体系,致使几乎康老师的学生们,都同时握有了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实验物理三把最重要的物理研究的利器。在国际上的研究组,要求几乎每个学生都同时进行实验和理论、模拟全面研究的高标准的导师,可谓凤毛麟角。这对我们之后的研究工作助益极大,眼界和手段都得到了极大地开发。


2001年与康俊勇老师(右一)参加上海ICSICT国际会议,蔡端俊获最佳Poster奖


和康老师一起修改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也是师兄弟姐妹们常常回忆起的难以忘怀的特殊经历。前几天,我翻了翻2004-2005年左右我们的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论文草稿的文件夹,发现当时从初稿到终稿,每和康老师修改一次,我都按AES-Manuscript1, AES-Manuscript2, …编号,竟然一直编到了AES-Manuscript16。前后文法修改、增补实验、推翻结论、重新来过、分析数据到投稿,历时长达1年的时间。但这不是个案,这是常态。有的春节假期,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初一,康老师整个上午都在学校指导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论文,并耐心解释修改的理由和梳理思路要点,如此数日,直至论文定稿。我的师姐李静不禁感慨:“康老师,今后,我感觉有勇气、有自信去面对和完成任何一件事。”康老师对研究和科学上要求很严,每个工作都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理论、实验大量的数据支撑才能完成,这正是对厦大的校训“止于至善”最实际的实践和注解。


2004年康俊勇课题组合影(南靖)


如今我们也走上科研道路,走上教学岗位,为人师表;也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指导学生的论文撰写。曾经的严格要求俨然已经成为我们融入血液和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式的惯性。当迅速敏锐地从学生们的数据和文章中挑出各种大大小小的舛误,学生叫苦连天之时,我们渐渐明白,这也就是我们从康老师身上学到的治学之法,一条不可轻易逾越、轻易降低的科学基本线。

在半导体发光研究领域,康老师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对教学工作投注的精力也不在少数,每年学院的工作量考核,他一直都名列前茅。前几年,康老师在一堂本科生课程的讲台上因体力不支累倒了,我们都非常担心,幸而他已逐渐恢复。我们也开始帮忙康老师承担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比如“半导体中的缺陷”,此时再一次感受到他教学工作的难度与深度。虽然是半导体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康老师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中,仍然放了比重不轻的理论性章节,并进行大量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图像的深入阐述,这在备课和授课上压力很大,对学生听课来说也很繁重。根据康老师原有的教学大纲目录,2015年秋季,我几乎一整个学期的晚上和周末都无暇休息,全部花费在紧张的备课工作之中,就这样也才能完成基本授课而已。由此可见康老师这种传承自老一代物理学家风范的、深厚功底的扎实授课方式,他如同一个优雅的范式,我们只有努力地模仿。

作为实验和理论两门兼顾的物理学家,康老师对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研究的综合、全面能力的要求,是一如既往的,从来没有为了迎合时代的急功近利和焦心躁绪而沦为短平快的即食快餐。正因如此,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做出大量具有深度、广度和应用性的成果,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极大的尊敬和赞誉。去年在国际紫外半导体大会的Poster讨论会场,几个其他高校的学生走过厦大展板,我无意间听到他们在角落不经意的议论,他们说“那边有几张论文海报是厦大的,挺有趣。”“对呀,厦大那边的工作一直都做得很好。”虽然听别人这样的背后议论不大礼貌,但正是背后发自内心的肯定,才更加的真实。我想,这也正是对康老师所建立的厦大宽禁带半导体流派最大的赞许吧。


2017年参加青岛APWS会议合影(康俊勇教授:右四)


从无数的暗夜走过,历经层层叠叠的艰难苦恨。终究,风吹雨打初心不改,执着寻求绚丽夺目的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物理梦幻般的明光,这一幕幕便形成了康俊勇教授伟岸身影后面的最强背景音和最浓画底色!

*本文收录于《我的厦大老师(百年华诞纪念专辑)》


【作者简介】

★蔡端俊,男,1996级厦门大学物理学系本科,2000级硕博连读,2006年获厦门大学物理学系凝聚态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