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

厦大物理百年|我的好老师:缅怀“学问终身做 探索皆开怀”的严子浚老师

发布时间:2021-12-18 15:05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 严子浚(1932—2004),福州人,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长期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兼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协联成员,《物理化学力学进展》副主编等职。

他最先将新兴学科有限时间热力学引入我国,并做了开拓性研究,对热力学基础理论、涨落、BEC及制冷理论等也有独到研究,在国内外50多种学术刊物发表300多篇论文,有40多篇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中国高科技中心奖励,并被大量引用和SCI收录。有多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优秀教学一等奖,并获全国光华科技基金奖和厦门大学南强奖等奖项。传略被国内外30多种名人传记收录,并被国际传记中心( IBC )授予国际功勋级会员( IOM )荣誉称号。

缅怀“学问终身做 探索皆开怀”的严子浚老师

林国星


2005年,国内物理教学类权威期刊《大学物理》发表一篇题为“范德瓦耳斯气体与热力学第三定律不相容”的论文,当我看到这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厦门大学严子浚时,深触心底,久不能平。让我感慨的是,国内外敢对经典物理定律“吹毛求疵”的学者真的是屈指可数。让我更惊奇的是,严子浚老师因患癌症早在2004年就与世长辞了呀,这难道不是“人已远去,精神永存”吗?

1980年9月,是我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学习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学生,我和众多同学一样,倍感考上著名大学的来之不易,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如饥似渴地在享用知识营养大餐,欣赏大学老师的授课魅力。严老师便是其中一位。他当时教授我们整个年级的《热力学统计物理》,这是一门公认难啃的专业主干课,曾被戏称为 “四大金刚”之一。严老师却以他清晰的模型概念脉络及严密的数理逻辑,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并有机结合科研成果授课,把课讲得很活,深受同学赞赏。热力学中的四个基本微分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扩展内容抽象,变换繁杂,而这些方程在物理甚至化学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当严老师讲完这部分内容时,在黑板写上“Good Physicists Have Studied Under Very Fine Teacher”,然后画个正方形,又在正方形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挖掉一个小正方形,挖成的新图形变成了八个角,而上述八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依次正好填在这八个角上。非常奇妙!这些字母正好是八个重要热力学量(吉布斯函数、压强、焓、熵、内能、体积、自由能、温度)的缩写。非但如此,严老师再授给我们几条简单规则, 我们便可利用该图形方便快捷地演绎出热力学中所有麦克斯韦关系式和基本方程,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无不惊叹!

因为这门课和任课教师,我渐渐和热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四“科研训练”申请导师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严老师,做了一些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方面的探索。我本打算大四考研,措手不及的是,当年物理系不招生。

1982年8月,我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从事系教秘、85级年段辅导员及物理系团总支书记、教学科研等工作,参加工作头几年工作繁忙,考研的事就搁一边。

1986年春,机会来了,当时田昭武校长等领导很重视本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深造,在全校范围第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按规定程序报考,并通过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的考试,最终被录取。在备考期间,严老师所在的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陈胜华老师问我意愿导师是谁,我毫不犹豫说严子浚老师,可陈老师告诉我,严老师说未必是他,听后使我甚是疑惑,看来纯属 “单相思”。我后来琢磨再三,估计严老师在考验我的业务能力,主要因为我多年从事行政工作。一是当时专业课之一热力学统计物理考题难度和运算量都相当大;二是严老师多次安排我在课题组报告英文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三是严老师曾给课题叫我尝试做。这不是给我设的三道关吗?还好我都顺利通过了。直至1992年,我已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课程,通过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在严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位论文,并在职申请硕士学位,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从此,我就正式进入了严老师领衔的课题组,开始了我的研究探索生涯。

1997年全国工程热物理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武夷山),林国星与导师严子浚(图右)

严老师对论文质量的把关和对学生的把关一样严格,创新意义不大的工作坚决不让做,学术论文容不下一粒杂质,有问题的原稿未经修改好绝不同意发,这一做法后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题组每一位教师。严老师研究探索独到缜密,论文批阅一丝不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开始撰写英语学术论文,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我都是在大开稿纸上先用铅笔撰写初稿,再送严老师修改,改动之处他会逐条给我讲解,面谈讨论中他也会采纳我的建议。我很钦佩严老师不仅是他的学术水平,还钦佩他的英语阅读和撰写水平,殊不知他大学念的是俄语,英语靠中学时的一些老本,也自学了不少。严老师说,他很喜欢阅读英语文献,从中还可以学到很多好文句和好用词,看得多了自然就娴熟了。有时候,他还会为撰写论文中的个别动词或副词用法较真。有几次,前一天改好并讨论过的修改稿,第二天一早他又给我来电说,某些词语用得不够好,应改为其它词语。可见,改完修改稿后,他脑子里仍在回顾其中的一些内容。正因为他如此追求完美,我们的英语论文投稿录用率才高,且返修内容不多。

严老师对学术严格,对学生则宽容,且关爱有加。除了指导研究生外,他还指导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高校青年教师,这些教师一些是来自官方渠道的访问学者,更多是慕名而来的“热粉”。在严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在学术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进、提高,并取得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在科研经费还很缺的情况下,严老师还支持、鼓励我这个非正式研究生出去参加全国性的重要学术会议。早期中文论文投稿是抄写在方格稿纸上,文中的曲线或图的制作是件麻烦事,必须用黑色作图笔和绘图板将曲线或图描绘在晒图纸上,而符号、单位等文字则从别处剪来再贴在图的相关位置。有时我图贴得不够好,严老师却不厌其烦地重贴,他说这类活对他来说已轻车熟路了。

除了“文革”期间三年下放到福建华安外,严老师一直执教于厦大。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他成果累累,是学校每年论文高产大户。他在学校最喜欢去两个地方:一是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的期刊室,经常一呆就整个单位时间。记得有一次下班时间到了,他还痴迷于学术期刊不能自拔,全然没听到管理人员的喊声,直到被关在期刊室内,还好最后被“解救”了。二是厦大信箱(含系信箱),那是他收发信件的要地。论文、修改稿及校对清样等的投递,论文录用及审稿通知等的收取都在那个驿站交流。他曾对我说,他一生没有其它爱好,就是太喜欢做学术研究工作。真是唯嗜研究探索如命啊!

1993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左二:严子浚老师)

严老师的研究方向几乎涵盖热力学统计物理及能源利用的方方面面。其三百多篇论文发表在五十多种国际及全国重要学术期刊上。

经长期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严老师凝炼出“一个坚持、二个结合、三个重视”:即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教学研究,教学研究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研究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没有这“两个结合”,教学研究将成为无本之木或无的放矢,而要做到这“两个结合”,就必须重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重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重视将教学成果充实于教学实践。以严老师为主要贡献的系列教学研究成果已在全国高校推广示范,并荣获1993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受严老师影响,课题组教师人人重视科研,且人人重视教学和教学研究,都取得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

能出那么多成果,不仅与严老师个人素质和能力有关,更取决于他对科学的酷爱和对热力学统计物理前沿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潜心钻研。他在大学阶段就是拔尖学生,数理基础相当扎实,工作后又不断充实新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紧跟国内外研究前沿热点,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1997年,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的严老师却更加专注投入研究。21世纪头两年,他仍独立完成并发表十篇论文。

“严谨治学,成果丰硕,堪称教坛才子;

浚怀授道,桃李芬芳,无愧一代名师”

严老师一生热力四射,保持终身做学问的温度,以非凡的毅力和超强的勇气,为人才培养和科学事业最大化地释放自己的可用能。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他凭其热爱科学的坚定理念和孜孜不倦的拓荒精神实现了“求真探实、摒弃谬误、培育人才、造福后人”的“教育梦”。

*本文收录于《我的厦大老师(百年华诞纪念专辑)》


【作者简介】

★ 林国星,男,1978年就读厦门大学物理学系,1982年物理学专业学士、1992年理论物理硕士、2003年凝聚态物理博士。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现已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