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

厦大物理百年|学者篇 胡刚复:第一个把真正的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发布时间:2021-12-09 15:04      浏览次数:

胡刚复是中国第一位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后人将他誉为“第一个把真正的物理学引入中国”。作为开创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宗师,胡刚复对中国的物理教育事业做出了“以启山林”式的贡献,先后在中国十多所高校任教,可谓桃李满天下,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胡刚复曾于1926-1927年间就职于厦门大学,时任物理学系教授、系主任、理科主任等职。


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江苏省无锡县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892年3月24日 出生于江苏省桃源县(现泗阳县)。

1908-1909年 在上海震旦公学学习。

1909-1918年 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物理系学习。

19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914年 获理学硕士学位。

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8-1925年 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25-1926年 任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教授。

1926-1927年 任厦门大学教授、理科主任兼物理学系主任。

1927-1928年 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高等教育处处长、教授、理学院院长。

1928-1931年 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

1931-1936年 任交通大学教授。

1936-1949年 任浙江大学教授、文理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

1949-1951年 任北洋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教授。

1918-1950年 兼任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校长。

1951-1952年 任天津大学教授。

1952-1960年 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

1966年2月19日 逝世于天津。


物理学家

中国研究X射线第一人

胡刚复,生于1892年,幼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无锡理化研究会讲习班、上海震旦大学。1909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庚款项公费留学美国,是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胡刚复从1914年进入当时物理学前沿X射线的研究领域,师从杜安教授研究X射线K线系和化学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胡刚复和杜安的研究成果对X光的发射、吸收机制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推测、研究原子结构有重要意义,在物理理学家康普顿和阿利逊合著的《X光的理论与实验》一书中被引用达10多处,在德国物理学家洪德所著《量子理论的史实》一书中也得到肯定。

图为1909年分到Lawrence Academy的10名庚款留美学生合影(后排右二为胡刚复)


钱临照先生在《怀念胡刚复先生》一文中写道:“胡刚复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在X射线领域中做了极其广泛而重要的工作, 亦是中国学者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 他和二十年代中吴有训先生在康普顿效应中所做的重要工作先后映辉,为我国物理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图为《科学》创刊号,及创始成员秉志、任鸿隽、胡明复、赵元任、周仁

关于熵的译名

1918年回国后,他是中国科学社名词审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有关电位、熵等一大批名词的定名以及市制度量衡单位(如时间秒,1市尺=1/3米,1市斤=1/2公斤)的确定,胡刚复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熵的译名,可以说这个字本身就是胡刚复先生创造的。1923年5月25日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来我国讲学用到Entropy 这个词,,胡刚复教授翻译时灵机一动,把“商”字加火旁来意译“entropy”这个词,创造了“熵”字,因为熵变是热传导过程中的输入热量除以温度的商数。这个译法之后被沿用了下来,从此中国的学术名词里有了“熵”这个字。


教育家

建立中国第一所供学生使用的物理实验室

物理学在晚清时期引入中国,当时教师在课堂上宣读讲义,学生照章背诵,大学堂里全无物理实验室。胡刚复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开始设立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供学生使用的物理实验室。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刚复是“第一个把真正的物理学引入中国的”。

执教十数所,桃李满天下

胡先生回国之后执教过十数所高校,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物理教授,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1927年任厦门大学理科主任兼物理学系主任,筹建第四中山大学(此前称东南大学,此后称中央大学)并任理学院院长, 协助创办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并任专任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兴起,胡先生授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先生之邀毅然出任浙江大学的文理学院院长, 协助浙江大学内迁工作。1949年后先后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教授。胡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教育家,而且在处

理学校行政工作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尤其是浙大西迁,充分展现出了胡先生的智慧和才干。胡先生执教一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有一大批为中国科学和科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如吴有训、恽子强、严济慈、吴学周、赵忠尧、柳大纲、施汝为、顾静徽、钱临照等都是他的学生。

图为厦门大学佈告第六卷理科教员名单

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独特

胡刚复曾在《大学教育》一文中提到,大学教育目的在于“专精兼谋博通,求知更重修养”。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发展专门技能之下,不可或少高等普通教育,以此和人生有关,由此目标得以使人发展其人固有之本能,知为欣赏和虚心接受一切外来思想及情感,而有所贡献与社会和人类”。

教育的目的不专门在智识的接受,陶冶品格更关重要。他写道“中国不论在何朝代,学者士人,皆当砥砺气节,虽其人生观在以前易与今日所认识者不同,然大纲要无多变易,格物致知,穷理达性,平时既有修养,则在紧要关头,自能卓然自理而不与世浮沉。此实大学教育一重大的目的。”而在思想训练本身、课程编制教学的方法和实施上,胡刚复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兴趣仅是初步的推动,刻苦方是成功的基础。其次,理论与实验相提并论,而尤注重于实验。”这些观念在当时可以说十分之先进,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契合时代。


    胡刚复先生在物理学和科研教学园地勤勉奋斗一生,实践了他在1918年回国时所说的诺言 “ 面临与命运作艰苦的搏斗” 。中国的知识分子爱科学、爱国家的传统美德,这位物理学前辈的身上昭昭如日月, 他们为后生作出榜样, 为我辈所敬仰。”


参考文献:

钱临照. 怀念胡刚复先生[J]. 物理教学, 1990.

何亚平等. 惊鸿浙大[M].2017.

B・洪德. 量子理论的发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陆阳 胡杰. 胡敦复 胡明复 胡刚复文集[M]. 线装书局, 2014.

王荣德.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四位开拓者[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7.

吴水清.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喻朝碧, 曹裕强. 永远的大学精神 浙大西迁办学纪实[M].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凌瑞良. 中国物理学前辈——胡刚复[J]. 大学物理, 2009(4):9.

罗程辉. 中国近代物理的开创者胡刚复[D]. 浙江大学, 2014.

王渝生. 胡氏三杰:胡敦复 胡明复 胡刚复 中国近代数理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J]. 中国科技教育, 2012(1):2.

王淦昌. 在第二届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物理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J]. 物理教学, 1991(8):2.

李书平.方陶陶. 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

罗程辉. 胡刚复与中国科学社[J]. 物理通报, 2014(11):4.

王鑫. 论物理学家胡刚复的教育思想[J]. 教育史研究辑刊, 2010(3):4.

范铁权. "胡门三俊"与中国科学社[J]. 历史教学问题, 2004(5):5.

吴水清. 中国人对物理学的早期贡献[J]. 世界科学, 1994(7):2.

厦门大学佈告第六卷.厦门大学报刊馆.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