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

厦大物理百年|校友篇 陈智松:聚焦细分做极致

发布时间:2021-04-21 14:56      浏览次数:

陈智松,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学系,从事通讯技术行业多年。1984年至1992年任职于北京市第三机械工业部计量测试研究所;1993年至2000年任职于厦门中科大辰信通迅产业有限公司,历任董事、副总经理;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01年至2012年5月任亿联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2012年6月至2019年8月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19年8月起任公司董事长。

1980年,14岁的陈智松考入厦门大学物理学系。80年代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对于一个初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正处于一种求知欲爆发的状态,见什么都觉得很新鲜,对什么东西都非常感兴趣,都很投入,对很多东西都充满求知的欲望,什么都想学。陈智松说:“求知欲爆发的大学生涯塑造了我,厦大对我来说是再造之恩,我对厦大充满浓厚的感情,十分感谢学校。”毕业之后,陈智松分配到了北京市第三机械工业部计量测试研究所,主要是做半导体传感器方向。北京是他十分向往的城市,一开始他打算留在北京工作。但作为南方人,北方的气候饮食还是有不适应的地方,而当时恰逢改革开放,南方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好,于是他选择回到了厦门。陈智松回到厦门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和厦门辰信合办的一个企业,做的是通讯领域。于是他慢慢往通讯领域发展,通讯行业更新换代比较快,所以机遇也是很多的。因为那个公司属于国营的机制,发展后期比较受制约,于是陈智松就和几个同事一起辞职开始创业。2001年,厦门亿联诞生于一个小单元房里,陈智松带领着他的团队,从USB电话开始做起,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很快获得国际市场广泛认可,在2005年取得了该领域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从诞生至今,亿联网络一直聚焦自己的主业,坚持创新,做深做专,把产品做到极致。如今亿联拥有完整的开发团队,不管硬件结构还是软件系统、各类算法和协议,都能自主做向深入。陈智松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他说做企业一直都很难。当然创业是一个比较好的事情,它会让你倾情投入,而且一旦做好了还会给你带来很多东西。但其实这个东西还是很复杂的,像哲学一样,做事情要想长远,而做企业会容易被眼前利益蒙蔽,导致自己忘记初心,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做企业一定要学会做减法,一定要学会取舍,如果什么都想要,一般是做不好企业的。做企业要聚焦性的,要做成行业最好,不能只顾着赚钱,失去自我。“这些年创业的感觉就是人们比较追求产品导向,一定要做研发,产品一定要好,这一方面和学物理的关系比较大,学物理的就是追求事物的本质,喜欢把东西研究透。亿联的产品技术,能够从追随发展到领先,是基于我们对产品的专注,对研发的持续投入所获得的成就。”当被问及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会不会有什么其他选择。陈智松笑笑说,这个问题对于他而言已经过时了。今天的他不会再去想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话,那么他觉得没有遗憾。陈智松豁达地表示:“我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什么选择是绝对正确的,而是一系列选择的集合变成了现状。”陈智松设立厦门大学“智松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管理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他表示厦门大学物理系一路走来还是很曲折的,因为社会上曾经一度都在追求实用,物理理论上的东西不被大家认可,被实用主义牵着走,迷失了自我。但现在并不是这样,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陈智松说:“我很乐意出一份力。我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基础学科上多下点功夫。”


图为陈智松先生在厦门大学物理大楼接受访问留影


学长寄语

学长寄语: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去做,也不一定是创业。这里所说的喜欢的事业是你会毫无保留的去付出,不计代价的投入。现在年轻人条件很好,但有些浮躁,很难聚焦于某个东西去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更容易让自己专注。希望师弟师妹们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它做好就是一种成功。


采访:万景 袁萌

指导老师:林昶旭 邱丹文 张文生 姚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