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蔡伟伟, 1980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闽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2010年回到厦门大学工作,2013-2020年任厦门大学物理系主任。
长期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目前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他引次数超过两万次,18篇入选ESI近十年全球最有影响力论文。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被美国科学杂志引为200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以及多项企业横向课题。获2013年福建省“五四”奖章、2017年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润物细无声,桃李报深情——记蔡伟伟教授
时光荏苒,距离我首次踏足鹭岛已逾十载,其中又以在厦大读书的七年时光弥足珍贵。五老峰下,天风海涛;芙蓉湖畔,学海洋洋。在这里,既有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指引大家追求人生的大义,也有博学勤业、立德树人的贤达带领莘莘学子挖掘知识的宝藏。回首这段求学生涯,感动的往事犹在昨日,值得感恩的人亦不再少数,而此刻我最想致敬的,还是个人成就令我仰之弥高,对待学生宽柔以教的恩师,蔡伟伟教授。
知遇之恩,感怀于心
2012年盛夏的一天,当我步履匆匆走向物理馆时,映入眼帘的是火红绚烂的凤凰花和身穿学位服与母校合影的毕业生们。作为他们的一份子,此时的我却无暇顾及毕业季的各种活动,只想着尽快落实未来三年研究生的学籍归属和课题方向。这种忧虑始于大四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以保研的身份申请了一个跨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并将学籍迁入了该项目组所在的研究院。然而,经过近一年的准读研生活后,我发现项目组的研究方式和不确定的研究方向并不适合我,于是想要返回学院重新选择研究方向。而此时大部分读研的同学都已联系了导师,可以选择的课题组寥寥无几。在与当时的物理系主任赵老师的交谈中,他的观点也验证了我的忧虑。也许是看出了我失落惆怅的心情,赵老师在最后特别提到了蔡伟伟教授,说他为人亲和、不拘小节,让我试一试。
说起蔡伟伟教授,我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听说过,甚至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候,蔡老师刚刚学成归国,年仅30岁就获聘厦门大学闽江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又是当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材料——石墨烯,一时间在系里颇具知名度。适逢系里鼓励有志读研的学生尽早进行科研体验,于是我便联系了蔡老师。第一次与蔡老师见面是在大南校门旁边的科学楼,实验室不大,仅有两个靠墙的实验台,其中一张放了一台正在搭建的管式炉,后来我才知道,课题组一大半的论文都是借助了这台由蔡老师亲手搭建的石墨烯生长设备。由于我错过了蔡老师的讲座,也没有做什么准备,因此刚开始交流的时候显得有些露怯。可是蔡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很快就化解了我心中的紧张。只可惜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系,此时想来不禁有些追悔莫及。
好在那次交流中蔡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增加了我拨通蔡老师电话的信心。经过约莫半个小时的滔滔不绝,正当我努力思考自己是否有表述清楚时,蔡老师便直接答复,“没有问题,你就按流程办,期间遇到任何问题我来处理”。尽管回答如此简单,却直击我心田,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后续的事情顺利了许多。此番际遇虽然在往后的岁月中鲜有提及,却无碍于内心深处对蔡老师这份知遇之恩的感激。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刚进组不久,就时常听到身边同学跟我说,“你跟的是蔡老师呀,那你不用担心发文章了”。表面上看,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彼时正处于石墨烯研究热度的快速上升期,而蔡老师作为国内用CVD法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顶尖专家,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文章也经常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在蔡老师的指导下做研究时,才发现科研的路上并无坦途或捷径。
虽然蔡老师在UT Austin做博士后期间的导师是CVD法制备石墨烯的开山鼻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产出多篇高水平文章仅仅得益于此。事实上,据蔡老师回忆,他在UT Austin期间经常会凌晨4、5点起床,只为抢占各种测试仪器,节省排队等待的时间;也会同时尝试多个实验方案,不得不在实验室一连呆上好几天,除了吃饭和睡觉,脑海里都是各种数据分析和材料组合。即便是刚回厦门大学就成为闽江特聘教授,也丝毫没有松懈,反而经常亲自动手搭建各种关键设备,还要高频次地前往UT Austin补充完善实验数据,就连跨国飞行的转机间隙都在撰写论文。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科研状态帮助他在回国后依然保持着原先的论文发表速度,也让他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特聘教授五年的考核内容。由此看来,这些超越同龄人许多的个人成就并不只是因为他在该领域有个威望很高的导师,还与蔡老师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发自内心地热爱物理、热爱自己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这种热爱体现在高强度工作后不知倦意地继续与学生们分析实验数据,也表现在跟学生一起解决某个难题或者实现预想结果后的兴奋感,某种程度上还是蔡老师选择创业的诱因。
说起创业,就不得不感叹蔡老师在物理专业之外,还对商业机会颇为敏感。由于石墨烯的研究热潮,从2011年开始,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对用于生长石墨烯的CVD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蔡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经常自己搭建和改造这种生长设备,因此许多课题组找到他,寻求有偿帮助。此时的蔡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商机摆在了面前,不同于将石墨烯用于润滑剂或锂电池添加剂,做石墨烯的生长设备拥有确定的市场需求,也是蔡老师最擅长的事情。经过一番讨论后,创业项目就此确立,并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商业化意义上的成功。作为2012年进组的学生,我有幸见证了蔡老师一步步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企业的过程,其间不仅感叹蔡老师兼具技术实力和商业头脑的过人之处,也再次体会到热爱的力量。如果不是从小热衷于动手做实验,以及做科研时经常自己搭设备、改仪器来获得更优的实验结果,可能也就没有帮别人解决困难的机会,当然也就错过这次商机了。

这次创业成功并不是蔡老师在学术以外的终点,2016年以后他还在不断尝试把学术研究上的灵感转变为能发挥石墨烯优势的各种应用,有些放在自己的公司做,另一些则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通过输出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业经验,利用自己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影响力,近几年蔡老师帮助了不少从事石墨烯应用的中小型企业。如今,它们当中有一些已经成长为福建省内知名的石墨烯公司。与此同时,蔡老师也借助自己担任厦门大学物理系主任的机会,积极推动校内、市内、省内的石墨烯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是厦门火炬新材料专业孵化器的牵头人之一,也是福建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的首任理事长。从带头起草省级石墨烯产业规划,到协助政府部门评选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石墨烯企业,再到联合各家企业共筑良性发展的石墨烯产业生态,我们都能看到蔡老师忙碌的身影。不过,即使身兼数职,蔡老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却从未消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做到最好,并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对整个社会有价值的事业”是支撑他努力工作的信念;同时,在我看来,也是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一种实际体现。
操钥发其藏,致知于无央
虽然蔡老师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但是在指导我们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从未给人一种居高临下说教的感觉,也很少因为研究进度不及预期或是做实验时犯了简单错误而苛责我们。在我短暂的三年研究生时光里,蔡老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宽柔以教的态度让我记忆犹新。无论是我这位进组前对石墨烯一无所知的新成员,还是对科研没有概念的本科生师弟,在跟蔡老师探讨学术问题、汇报实验成果、争取论文选题等方面,都没有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第一次组会汇报时,因为刚开始接触石墨烯,我讲的内容很基础。蔡老师看大家参与度不高,就让我讲一讲之前的研究工作,并恰到好处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样是采取他习以为常的引导方式,却让我很好地参与到了大家的讨论中,也促使我更快地融入了课题组的大家庭。类似这样的共同感受还有许多,只不过每个人经历的事情有所不同,但最终结果就是,我们课题组在蔡老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种充实而轻松的学术氛围,学生之间相处融洽,师生之间更是构建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学术氛围和相处模式,我们既愿意积极主动地跟蔡老师讨论自己的研究进展,也发自内心地认可他习惯于大方向上的引导而非具体事项上的督促。尽管这种把大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方式有时会让我们陷入迷茫,可是蔡老师总能适时地进行点拨,也很愿意在我们向他求助时耐心地倾其所知来帮助我们。因此,每当我听到校歌里那句“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时,都会想起蔡老师在组会上引导我们讨论学术问题的热情,在实验中一丝不苟地陪我们排查问题的态度,以及在自我奋斗中传达给我们的永不止步、笃行致远的精神。这些自然到无须刻意言说的形象与画面,就像一把打开学术宝藏的钥匙,也似一座指引我们砥砺前行的灯塔,让我们在浩瀚学海中扬帆起航又不用担心迷失了方向,从而一往无前的“致吾知于无央”。
写在最后
如今我已毕业七年有余,期间由于工作地在厦门的缘故,一直与蔡老师保持着联系,并有幸再次得到蔡老师的认可,参与到他的一份新事业中。这种学生与员工之间的身份转变,并没有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界限分明,反而因为蔡老师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和虚怀若谷,让我感觉自己是以一种合作者的方式在工作。虽然讨论的内容从学术课题变成了工作问题,但是蔡老师循循善诱、宽柔以教的风格并没有变。不用过分在意层级关系,而是注重沟通的效率;不用瞻前顾后,而是专注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似曾相似的工作氛围和更加密切的交流相处,让我比读书期间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蔡老师勇于攀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自身能力边界的学识和勇气。
从最初那次机缘巧合的进组,到漫步于奇妙深邃的物理世界,再到一起探索新的事业,蔡伟伟教授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风,笃行致远、不懈探求的勇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我将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以蔡老师为楷模,自勉自励。
【作者简介】李弘扬,男,1990年生,2008-201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微电子学学士、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现任厦门紫硅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