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

厦大物理百年——许乔蓁:怀揣赤诚之心奔向祖国

发布时间:2022-05-19 11:57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许乔蓁,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马来西亚归侨,1956年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本科,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基础物理教学。曾任厦门市微机电研究会秘书长、厦大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厦门大学老教授协会副秘书长。长期以来致力于对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萨本栋教授的研究,是厦门大学校史和“四种精神”研究专家,整理编撰《厦门大学侨联简史》、《厦门大学物理系简史》、《萨本栋文集》、《丰碑 萨本栋校长铜像落成纪念文集》等作品。

---------------------------------------------------

许乔蓁:怀揣赤诚之心奔向祖国

—“为什么选择物理学专业?”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祖国需要什么,我的志愿就是什么。”

响应号召,矢志归国报效

因父母早年远赴南洋谋生,许乔蓁是在马来西亚长大的。尽管当时通讯十分不便,但许家从来没有忘记关注祖国的动态,坚持通过信件辗转与国内的亲人保持联系。因此,在耳濡目染之下,许乔蓁自幼便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家乡是在三千公里外的中国福建。

1954年,许乔蓁高中毕业,许家收到国内亲人的来信,其中提及了当时的中国高考改革。时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解决各类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迫在眉睫。1949年10月14日,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会议上直言“提高发展生产需要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现在人才太少,我们得赶快训练大批人才。”1952年,在大区统考的基础上,全国开始设立统一的高考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选拔十分严格,录取率仅有5%,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入学后的学费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家里有困难的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免。国家不断加大对公立大学的投入,尽力为有才华的中国青年解决后顾之忧。

许乔蓁得知这一消息深受鼓舞,矢志归国求学,报效祖国。为了筹集回国的路费,他选择先去工作。这期间,国内关于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讨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956年,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许乔蓁听闻这一号召,更是心潮澎湃,也是在这一年,他终于攒够路费,于是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归国之路。

国内外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语文和政治两个科目上。许乔蓁深知自己的薄弱之处,为此,他特地前往北京补习了四个月,再回到福建参加高考。最终,许乔蓁发挥出色,当年即顺利被厦门大学物理系录取。

2019年,获评厦门市侨联“最美侨界家庭”

任教载,注心基础物理

本科毕业后,许乔蓁选择留校任教。1960年前后,国内高校开始扩招,学生数上升,而师资储备却十分紧张。因此,许乔蓁长期承担着容量一百多人的基础物理大课。大课意味着数量繁多的作业和学生辅导,但许乔蓁没有怨言,全力倾注在基础物理教学上。

基础物理是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重要衔接环节。如何帮助新生适应内容更加丰富、要求较高、课时紧张且进度较快的大学物理,成为许乔蓁任教四十多年间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制订有的放矢的教学计划,在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足准备,如提前介绍微积分、矢量代数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变量和矢量处理力学问题;二是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向新生指出学好物理要注意的问题和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如应抓紧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阶段小结等六个学习环节;三是注重外文工具的运用,采取中英文对照教学、英文教材、英文习题等措施,为学生在高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除了基础物理教学,许乔蓁在任教期间逐渐培养了对科学史的研究兴趣。1985年,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开展为期一年科学史研究,期间与西北大学物理系的布朗合作撰写文章《宇宙射线的早期探索与发现》。该文章发表之后广受好评,被认为厘清了被误解的一些史实。回国后,许乔蓁着手在厦大物理系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开启了学院科学史研究的早期实践,并很快有成果输出,如1988年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的文章《晶体管效应的发现——纪念第一个晶体管诞生四十周年》。

上世纪末,在学院领导、同事和多位校友的支持和帮助下,许乔蓁对厦大物理系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整理编制出《厦门大学物理学系简史》,为院系留下了清晰完整的宝贵历史材料。

2021年7月24日,物理学子拜访许乔蓁老师

退而不休,续写榜样力量

1995年,许乔蓁正式退休,但他并不停滞于此,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转而投身校史研究和社会工作。

百年沧桑办学路,厦门大学逐步形成了以“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为内容的“四种精神”优良校风,并代代相承。其中,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尤为让许乔蓁着迷——

萨本栋是厦大改私立为国立后的第一任校长,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上任伊始,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战火纷飞中,这位年轻的校长力排众议坚持办学,带领师生们内迁长汀。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更加发展壮大,成为“南方之强”。而萨校长自己却因为体脑透支而倒下,年仅46岁便长逝于世。萨校长的学生们怀揣崇敬之情,在1999年自发组建萨本栋基金会,慷慨解囊、捐募资金,辅助厦大继续发展。

虽然没有机缘受教于萨校长,但自进入厦大物理系以来,许乔蓁便听闻萨校长的事迹。同样具有跨国生活的经历,同为物理专业,共情更深,他视萨本栋校长为榜样,崇拜之情难掩于心。因此在接到萨本栋基金会秘书一职的工作邀约时,许乔蓁马上就答应了,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深耕对萨本栋的研究。经过三年国内外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整理,许乔蓁编成了《萨本栋文集》,此后还参与《丰碑——萨本栋校长铜像落成纪念文集》等书籍的整理编撰和写作,并多次开展《萨本栋自强精神》文化讲座。

厦大90周年校庆讲座 许乔蓁:萨本栋自强精神(2011年3月27日)

此外,许乔蓁还兼任多项社会工作。作为早期归侨代表,参与发起厦门大学侨联,曾任厦门市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副理事长兼监事长、厦门市侨联委员、厦大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作为院校两级关工委委员,连续多年志愿为物理机电学院新生讲授三门入学教育课程——厦门大学优良传统精神之“萨本栋自强精神”、爱国教育之“中国古代物理学硕果累累”以及科普内容之“世界科技中心的几次大转移”;作为退休物理系教授,发挥学术专长,助力创建厦门市微机电研究会,并加入厦门市老教授协会。

退休至今27年间,许乔蓁享受着“退而不休”生活的充实和快乐,还收获了“老有所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度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厦大侨联全体会员大会暨厦大统一战线迎百年校庆“同心同行”活动(2020年10月23日)

物理学科百年之际,许乔蓁迎来了自己的八十七岁生日,此时距离回国当年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六年。近来,他时常苦恼于自己的记忆力衰退,直言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当年周总理那句“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却十分清晰。

“当年,南洋很多人质疑新中国的发展,但正是这句号召,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决心和希望,选择义无反顾地回国。”许乔蓁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现在,我能肯定地回击当年的劝阻——是祖国圆了我这位游子的求学梦,相比之下,我的回报是如此的微小。”

(采编助理:刘洁滢)


参考资料:

1. 许乔蓁采访视频:郑谦、高宸、余星城

2. 许乔蓁.保持晚节,再立新功——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

https://ltxc.xmu.edu.cn/2015/1126/c706a6900/page.htm,13-10-13.

3. 厦大文化讲堂.【视频直播】厦大文化讲堂:11月22日下午,文化讲堂(240)许乔蓁: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https://mp.weixin.qq.com/s/jiOPKj6pNdYZaaKda2I4Uw,14-11-21.

4. 潘苏杭.学术之旅——走进许乔蓁老教授.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ac5b82a90101fft6.html.13-06-22.

5. 阮以敏.遗落在石壁头山下的一颗珍珠.

https://mp.weixin.qq.com/s/FX7uL0z9ND0_rwS4xum67Q,21-03-31.

6. 许乔蓁.关于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点滴体会[A].厦门大学教务处编.教学研究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40-42.

7. 许乔蓁.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多次转移[A].商英伟主编.“老教授论坛”系列论丛4[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21.

8. 许乔蓁.中国古代物理学硕果累累[A].商英伟主编.“老教授论坛”系列论丛5[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92.

9. 王渝生.向科学进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制化发展.

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973b063e6832487b9abc8fc190aed5f1.202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