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

厦大物理百年 | 我的好老师:言传身教,开拓先行——吴晨旭教授

发布时间:2022-10-21 11:30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吴晨旭,1967年12月出生,主要从事软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的研究。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2008-2015年任职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物理协会秋季会议组委会成员,软物质分会主席,国际ICAM 组织学术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第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THE BIOPHYSICAL REVIEWS AND LETTERS (BRL) 、Frontier of Physics和物理学进展编委。

言传身教,开拓先行——吴晨旭教授

曹学正

时间飞逝,我与厦大的故事已有15年。还记得2007年春节前的寒假,刚经历完紧张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借着来厦门游玩的机会,我来到厦大物理系了解相关的科研方向。

因为喜欢物理光学和量子力学的本科课程,原本我计划选择光学或量子相关的研究方向。然而当我打开厦大物理系网页导师介绍页面时,就被吴晨旭老师的课题组介绍深深地吸引了。吴老师当时主页上的照片(见一)非常符合我心目的科学家形象:眼光睿智,气质儒雅。当我通读完课题组科研介绍后,更加坚定了这就是我未来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应用现有物理或者发展新的物理知识来理解软物质体系,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项研究。后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吴老师发送了一封自荐信,惊喜地收到了吴老师让我去他办公室面谈的回信。初次面谈,吴老师用简明的语言讲述了软物质及其研究的基础前沿问题,并向我指明了研究生学习的努力方向。和吴老师第一次对话后,我对他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当时还是懵懂科研小白的我,已将吴老师视为科研生涯的“偶像”。就这样,我的软物质研究学术生涯正式开始了。

图一:2007年时厦门大学物理系软凝聚态计算研究室主页吴晨旭老师学术照

年少有为 软物质研究的先行者

进入课题组后才了解到,吴老师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10岁上初中,15岁上中科大,在日本读博士也只读了两年半就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早在2002年34岁时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荣誉,是厦大物理学科第一位(第二位在七年后)、厦大第11/12位(同年共两位)杰青获得者。

我们课题组是国内最早开展软物质研究的单位之一,吴老师参与了软物质生物物理这个新兴交叉领域在中国物理学界的推广全过程。早在2006年,他就开始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年会软物质生物物理分会召集人,因而当2021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第一届软物质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时,吴老师被推举为副主任,国内同行皆对吴老师十分敬重。

因有位德国长期访问学者Holger Merlitz博士并肩工作,课题组早在那时就已经实现国际化,实验室每周例会的工作语言为英文,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都颇有压力。吴老师在语言上很有天赋,早年TOEFL考试为630/673分,他可以用地道的英语或日语上课演讲,也常为我们纠正英文表达,几年后毕业时大家的英文水平都突飞猛进。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生时代吴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与精心指导,还是毕业参加工作后吴老师对我的关怀与栽培,都使得我有更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面对来自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亲和儒雅 为学生点灯的引路人

我认为吴老师身上的三点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子一生去学习的:一是儒雅随和且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二是站得高望得远的学术规划;三是踏实求真且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但如果有人问我,这三点你认为最难学习的是哪个,我的回答一定是:“吴老师的儒雅随和且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

自进入课题组以来,我从来没有见过吴老师责备过一次学生,哪怕有时我们任务完成得不尽人意,吴老师的重点也只在帮助学生逐步分析推进走出困境或难题,认识到问题之所在,进而解决问题。记得我的第一个研究工作在大部分数据都已经快完成的时候,我才发现模拟中所使用的相邻单体间没有合理的添加排除体积相互作用,导致全部的模拟结果需要重新模拟计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不仅耽误时间浪费计算资源,也有可能将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所做的物理理论分析化为泡影。但吴老师并没有责备我,而是与我一起一一排除错误并解决问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多精力才做出来的模拟结果,出了如此大的问题,内心是非常沮丧的,当时几乎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在吴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我重拾了信心。当我有了自己的学生之后更加明白,能像吴老师这样做到对学生有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图二:2009年3月于福建泉州。学术研讨会后课题组合影,右四为吴晨旭教授,左一为Holger Merlitz教授

吴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更是学生学术路上的点灯人和引路人,为我们规划并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2008年,研一的我正处于文献调研学习阶段,吴老师就两次安排我去北京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参加KITPC举办的国际软物质与统计物理学术研讨会与培训班。当时吴老师兼任学院院长,虽有很多公务和行政会议需处理,但只要不出差,他上午一定会在学生工作间对面的办公室和学生们讨论科研进展。我记得当时我将KITPC参会的英文申请表发给吴老师后,他就一项项地帮我修正并指导我英文填写规范,之后又告诉我参加学术会议听取报告要怎么听,怎么思考,如何和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建立联系,怎么与报告人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后来也成为我聆听报告与进行学术交流的规范模式。2009年春,我的科研稍有进展,吴老师和Holger Merlitz教授告诉我应该去德国一个实验室长期合作的团队交流访学一段时间。我一直铭记出国前,吴老师再三叮嘱我出国学习既要开拓视野,也要懂得博众家之长。这也让我明白了国内国际的学术互动交流对研究工作的良好推动作用,之后更是多次前往德国与美国进行交流访学和参会,对所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所从事的研究愈发有兴趣,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收益颇多。

吴老师一直坚持着踏实求真、勇于探索求知的科研精神,多年来,从实验室走出的近三十多位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秉承吴老师的这一精神奉献于不同工作岗位,他们分布于美国、德国和祖国的大江南北,有的从事高薪如金融和IT工作,也有的已经在华为等著名公司成为了技术专家与骨干,也有创业成功的企业人士。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继承了吴老师的衣钵而从事教育业,在各大高校、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更是有多位已经成为好几所著名中学的中流砥柱。

吴老师门下每一位毕业生的成就都得益于他所传授的精神与信念,也离不开在实验室学习与科研工作期间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与培训,踏实工作,求真务实,勇于拼搏,开拓进取。而作为学生回馈恩师最好的方式就是:记得老师的教诲,以通才硕学回馈恩师,以博观笃学为各自行业添砖加瓦。

图三:2021年4月于福建福州。学术会议后课题组毕业学生与导师重逢合影,右三(中间)为吴晨旭教授。

作者简介

曹学正,男。2007-2012年在厦门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专业硕博连读,师从吴晨旭教授。2019年至今任教于厦门大学物理学系,现为副教授。